周信輝老師網頁
現職
教授
學歷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管理博士
專業領域
策略與創新、企業轉型與成長、B2B Marketing
獲獎&榮譽
國立成功大學 111年度教學傑出獎 (全校共6位教師獲獎;top 1%)
國立成功大學 108年度教學傑出獎 (全校共12位教師獲獎;top 1%)
國立成功大學 104年度教學優良獎(全校共46位教師獲獎)
溫世仁服務科學新苗獎
國立斗六高級中學傑出校友
企業顧問諮詢、輔導與教育訓練
經歷
單位 |
職務 |
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 |
企管系系主任 |
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 |
個案教學發展中心主任 |
東方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獨立董事 |
陳張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
董事 |
國際期刊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
編審委員 |
國際期刊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Marketing Science |
編審委員 |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 |
候補理事 |
考試院 |
公務人員升官等考試典試委員 |
國科會 |
專題研究計畫審查委員 |
教育部 |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複審委員 |
教育部 |
大專校院創新創業實戰模擬指導教練 |
經濟部 |
國家獎項審查委員 |
勞動部 |
勞動力發展署輔導顧問 |
台南市文化局 |
委託民間經營評鑑與計畫審查委員 |
財團法人國防工業發展基金會 |
列管軍品廠資格級別認證評鑑委員 |
瑞典隆德大學 |
博士後研究員 |
牛津國際學院 |
榮譽顧問 |
明基電通 |
行銷專員 |
錸德科技 |
專案襄理 |
優等
研究所名稱 |
姓名 |
畢業年 |
論文名稱 |
論文獎項 |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
甘愷琪 |
103 年 |
以服務主導邏輯觀點探討台灣農業的價值共創:以瓜瓜園為例 |
溫世仁服務科學研究博碩士論文獎— 碩士組優等 |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
張俊杰 |
106年 |
探究顧客旅程、顧客參與、口碑傳播關聯之質量混合研究 |
台灣服務科學學會學術研究獎—EMBA 組優等 |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
林佳慶 |
107年 |
以服務主導邏輯探討共享經濟裡的價值共創 : 多個案研究 |
台灣服務科學學會學術研究獎—EMBA 組優等 |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
何海燕 |
108年 |
與機器人共創價值-多重脈絡下的探索性研究 |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科技管理EMBA 論文獎—優等 |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
陳辰鳳 |
110年 |
消費者創造體驗價值之探索性研究-交織理論觀點下的樂園個案 |
台灣服務科學學會學術研究獎—碩士在職專班組優等 |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
夏盈姍 |
111年 |
社會企業發展歷程裡的動員與價值共創之研究:山海屯社會企業的個案研究 |
崇越論文大賞- 優等 |
佳作
研究所名稱 |
姓名 |
畢業年 |
論文名稱 |
論文獎項 |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
李浩雯 |
105年 |
動員與服務主導邏輯之探索性研究:以嘉義整合照護服務為例 |
台灣服務科學學會學術研究獎—碩士組佳作 |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
蔡欣原 |
106年 |
探索技術創新於網絡中商業化策略發展過程:以A 公司的光學膜為例 |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科技管理碩士論文獎—佳作 |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
林汶靜 |
106年 |
以動態管理能力探究中小企業之轉型:以H成衣製造商為例 |
富邦人壽管理碩博士論文獎—一般管理佳作 |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
杜珮筠 |
107年 |
從商品到服務?以行動者參與觀點解密服務主導邏輯的浮現過程 |
台灣服務科學學會學術研究獎—碩士組佳作 |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
黃麒樺 |
108年 |
以商業模式及利害關係人觀點探究中國共享經濟之發展:以 OFO 和MOBIKE為例 |
台灣服務科學學會學術研究獎—碩士在職專班組佳作 |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
陳昭延 |
108年 |
於企業網絡相互依賴結構中之策略實踐:一個蛋品供應商之個案研究 |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科技管理EMBA 論文獎—佳作 |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
翁慧君 |
108年 |
透過資源性開採的服務創新:以奇美博物館提琴為例 |
台灣服務科學學會學術研究獎—EMBA 組佳作 |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
劉亭蘭 |
109年 |
人機協作之探索性研究-交織觀點下的多重個案 |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科技管理論文獎—佳作 |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
劉亭蘭 |
109年 |
人機協作之探索性研究-交織觀點下的多重個案 |
富邦人壽管理博碩士論文獎—佳作 |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
陳佩祺 |
109年 |
與人工智慧協作共創價值 |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科技管理論文獎—EMBA組佳作 |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
胡玉鳳 |
109年 |
利用生態系統資源促進創業發展: 以百會創意市集為例 |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科技管理論文獎—EMBA組佳作 |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
李開蘭 |
110年 |
服務平台上的價值獲取: 以成大EMBA學長姐的互動共創為例 |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科技管理論文獎—EMBA組佳作 |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
胡晉樺 |
110年 |
制度工作視角下的商業模式軸轉: 以Q外商公司為例 |
崇越論文大賞—佳作 |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
楊詠平 |
111年 |
生命三元素: 由價值主張驅動的價值共創旅程 |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科技管理論文獎—EMBA組佳作 |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
劉沛琪 |
111年 |
平台生態系統集體行動下的治理之探究:以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為例 |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科技管理論文獎—佳作 |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
康宏銘 |
112年 |
企業於創新擴散裡的價值創造與獲取研究-以E公司鋰電池事業發展為例 |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科技管理論文獎—EMBA組佳作 |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
王馨妤 |
112年 |
以服務提供創造企業的競爭優勢:上準工程之個案研究 |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科技管理論文獎—EMBA組佳作 |
更多榮譽
研究所名稱 |
姓名 |
畢業年 |
論文名稱 |
論文獎項 |
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AMBA) |
盧咨縈 |
108年 |
探究循環經濟下的價值共創:以台灣水泥和平廠為例 |
台灣企業永續學院 CSR 學術論文獎 |
年度 |
學門 |
擔任工作 |
計畫名稱 |
114 |
商業及管理學門 |
計畫主持人 |
以反思性實踐學習質性研究方法 |
111 |
商業及管理學門 |
計畫主持人 |
後疫情下的管理教育新常態:探索反思性互動教學混成模式 |
110 |
商業及管理學門 |
計畫主持人 |
管理教育裡跨界能力培養之研究:疆界物件的開發與實踐 |
109 |
商業及管理學門 |
計畫主持人 |
以故事敘說之實踐培養批判性反思 |
108 |
商業及管理學門 |
計畫主持人 |
以服務思維推動商管教育反思性之實踐 |
107 |
商業及管理學門 |
計畫主持人 |
探索解放式管理教育之行動研究 |
年度 |
擔任工作 |
計畫名稱 |
114 |
計畫主持人 |
探索平台生態系動態發展之生成性與治理:一個縱斷面研究 |
112 |
計畫主持人 |
探索生態取徑之策略: 互補者的相互依存關係之動態管理、策略行動與競爭優勢 |
109 |
計畫主持人 |
生態系統之動態發展:基於競爭、合作與競合觀點以及多層次分析之探究 |
108 |
計畫主持人 |
社會物質實踐下的價值共創與生態系統之形塑 |
106 |
計畫主持人 |
生態系統中跨界資源調和之研究: 多重脈絡下的實證探究 |
104 |
計畫主持人 |
產學合作之整合性研究: 價值基礎觀點─(子計畫六)探索產學合作之價值共創歷程: IMP取徑、服務主導邏輯與網絡調和觀點 |
104 |
計畫主持人 |
探究價值系統內與價值系統間之競合: 一種實踐觀點 |
104 |
計畫主持人 |
產學合作之整合性研究: 價值基礎觀點--(子計畫六)探索產學合作之價值共創歷程: IMP取徑、服務主導邏輯與網絡調和觀點 |
102 |
計畫主持人 |
文化創意產業之價值創造與價值評估--(子計畫六)文化創意產業裡價值創造系統之生成: 以資源互動觀點探究五條港文化創意園區之發展歷程 |
102 |
計畫主持人 |
企業間關係動態、競合、與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 兩個詮釋觀點下的歷程個案 |
101 |
計畫主持人 |
以IMP觀點探索互動式策略 |
教學個案
編號 |
個案名稱 |
收錄處 |
教學&教育訓練主題 |
1 |
尋找下一個成長引擎 |
哈佛商業評論 |
企業成長動能、換軌策略、價值創造與獲取 |
2 |
數位轉型,該如何「轉」? |
哈佛商業評論 |
科技導入與賦能、科技與企業組織變革 |
3 |
獨自創新,還是攜伴同行? |
哈佛商業評論 |
價值觀點、換軌策略、商業模式、創新擴散 |
4 |
Gogoro的下一步 |
成大個案教學發展中心 |
價值主張、創新擴散、生態系發展 |
5 |
顛覆危機或危機顛覆 |
成大個案教學發展中心 |
B2B行銷、資源與活動部屬、組織間關係、企業網絡 |
6 |
夢想中的樂土 |
成大個案教學發展中心 |
價值獲取、商業模式、生態系發展 |
7 |
瓜瓜園-共創地瓜黃金傳說 |
成大個案教學發展中心 |
B2B行銷、價值共創、生態系建構與發展 |
8 |
動態競合關係下的錸德科技 |
成大個案教學發展中心 |
B2B行銷、競爭與合作、組織間關係 |
期刊文章
編號 |
文章作者、名稱與期刊出處 |
1 |
Chou, H.-H., Huang, C.-C., & Tu, P.-Y. (2023). Towards becoming a service-dominant enterprise: an actor engagement perspective. Service Business, 17, 607–632. 【管理意涵】本研究透過個案實證,闡述企業如何透過利害關係人的參與互動之設計,將原本以產品為導向的組織文化,轉變成以服務主導(Service Dominant)為運作思維的企業,真正體現與顧客之間的價值共創。 |
2 |
周信輝, 方世杰, 李慶芳, 蔡馥陞, & 劉亭蘭. (2022). 與機器共舞:以交織理論探索人機協作的能動性. 中山管理評論, 30(5), 857-897. 【管理意涵】進入物聯網與AI應用蓬勃發展的時代,人(員工或組織)與機器之間的協作,已是現今企業所需面對的重要課題,此研究透過多重個案等不同脈絡的探究,闡述了人機協作是如何有效開(發)展,進而為企業創造價值。 |
3 |
周信輝. (2022). 商業生態系統發展基礎之服務設計思考. 科技管理學刊, 27(2), 1-25. 【管理意涵】打造商業生態系統已成為企業的策略發展選項,本研究以設計思考的本質結合服務主導邏輯觀點作為發展生態系統的核心根基,引導企業與利害關係人透過互動、資源整合過程,逐步體現並強化需求端的價值創造。 |
4 |
Tsai, F.-S., Cabrilo, S., Chou, H.-H., Hu, F., & Tang, A. D. (2022). Open innovation and SME performance: The roles of reverse knowledge sharing and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48, 433-443. |
5 |
Lin, M.-H., & Chou, H.-H. (2022). Collapse of Better Place: A managerial cognition perspective on the failure of an entrepreneurial initiativ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Article 846434). |
6 |
Chou, H.-H., & Tsai, F.-S. (2022). Technology-enabled mobilization in the emergence of a value co-creating ecosystem.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d End User Computing (JOEUC), 34(1), 1-17. 【管理意涵】與利害關係人的協作共創,是企業能夠獲致競爭優勢的重要取徑,而其中關鍵取決於企業能否有效動員利害關係人,使彼此目標、資源與活動能進行系統性的整合。對此,本研究以科技賦能的觀點去探索企業如何動員利害關係人,遂行彼此間的價值共創。 |
7 |
周信輝, & 王逸萍. (2021). 四大法則打造商業生態系統. 哈佛商業評論, 184(12月號), 42-49. 【管理意涵】現今企業已難以單靠獨善其身的作法來創造競爭優勢,反而需要透過夥伴之間的協同合作以及借力使力,從中創造持續性的優勢與價值;亦即,透過組織間關係的發展來建構商業生態系統。本研究提出SVA架構與四大法則,引導企業發展商業生態系統。 |
8 |
周信輝. (2020). 校準企業的創新策略:聚焦於需求端的價值創新. 哈佛商業評論, 數位版文章. 【管理意涵】創新,是企業生存與永續發展的不二法則。然而,企業經常於創新道路之中迷失方向、失速甚至脫離軌道,無法獲致持續成長的動能。本文整合了五篇哈佛商業評論文章,闡述企業如何在創新軌道之中,持續校準自身的發展方向,藉以兼顧企業成長所需仰賴的價值創造與獲取。 |
9 |
Du, P., & Chou, H.-H. (2020). Sociomaterial practices for value co-creation in the sharing economy: Evidence from Xbed's access-based accommodation servi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ople, 33(3), 963-982. |
10 |
Chou, H.-H., Fang, S.-C., & Yeh, T.-K. (2020). The effects of facades of conformity on employee voice and job satisfac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58(3), 495-509. |
11 |
Chou, H.-H., & Zolkiewski, J. (2018). Coopetition and value creation and appropriation: The role of interdependencies, tensions and harmony.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70, 25-33. 【管理意涵】所有企業在其營運過程之中,均無法脫離與其他外部組職的互動。然而,企業的外部互動卻往往糾纏著合作、競爭甚至競合的行為,同時牽動內部資源的運用以及活動的安排,進而影響企業的價值創造與獲取。本文透過個案的實證研究,以組織間資源結合與活動連結的動態觀點,深入探討相互依存的角色,為企業提供相關建言。 |
12 |
杜鵬, 李慶芳, 周信輝, & 方世杰. (2016). 「(創)串新」的服務模式:以價值共創觀點探索尚品宅配的服務流程與本質. 管理學報, 34(3), 401-430. |
13 |
Öberg, C., Shih, T. T.-Y., & Chou, H.-H. (2016). Network strategies and effects in an interactive context.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52, 117-127. |
14 |
Chou, H.-H. (2016). Mobilising resources to bridge 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31(6), 784-793. |
15 |
周信輝, & 蔡志豪. (2013). 網絡組織間關係治理的搭架: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動態觀點. 臺大管理論叢, 23(S1), 135-163. |
16 |
Chou, H.-H., & Zolkiewski, J. (2012). Managing resource interaction as a means to cope with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5(2), 188-195. |
17 |
Chou, H.-H., & Zolkiewski, J. (2012). Decoding network dynamic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41(2), 247-258. |
18 |
Chou, H.-H., & Zolkiewski, J. (2010). The arrival of technological changes at the business net: a learning pro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25(6), 443-453. |
專書
作者 |
書名 |
出處 |
周信輝 |
高科技行銷(High Technology Marketing) |
五南出版社 |
專書推薦序
作者 |
譯者 |
書名 |
出處 |
Jeremy Kourdi, Jonathan Besser |
鐘玉珏 |
MBA必讀50本管理經典
|
商業周刊 |
西口一希 |
方瑜 |
客戶中心策略:經營最重要的是盯住客戶、掌握客戶、讓客戶願意一再買單 |
商業周刊 |
延岡健太郎 |
涂綺芳 |
基恩斯的高附加價值經營:日本新首富打造世界頂級企業的原則 |
商業周刊 |
年度
年度